冬至数九消寒
夏至入伏,冬至数九。“数九”,是冬至吃饺子外的另一项入冬仪式。《荆楚岁时记》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长久以来,民间通过对这八十一天里气候、农业生产的变化情况的观察,绘制消寒图,以数九消寒。
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的消寒图,是记载冬季入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所以又名“九九消寒图”。它采用双钩描红书法,由九个九笔画的繁体汉字构成,通常是期盼春天到来的语句“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等,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顺序描画一笔,九九八十一天后所有的字都描完,春天也随之到来。
民间九九消寒图
后来,消寒图有了更为高级的玩法。为了表现天气的变化,用不同色彩进行填涂,红、蓝、绿、黄分别代表晴、阴、雨、风,消寒图从此变得活泼、立体起来。此外,许多消寒图为了美化还要进行装裱,天、地、左、右的留白处以淡绿或月白色的绫边装饰,像一幅画一样挂在墙壁上,既装点节令,又得以长期保存留念。
紫禁城的冬季滴水成冰,漫长而又寒冷。大把的闲暇时光要如何打发?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后,伴随着满汉文化的日益融合,“消寒图”这种汉族特有的岁时风俗,在满洲贵族中逐渐流行开来。消寒图,便成为深宫冬日里消磨时光最为雅致的休闲娱乐。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消寒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多幅清宫消寒图,如画九字、葫芦型等。它们形制各异,趣味盎然。画九字是选择九个九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日涂一笔。道光帝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题曰“管城春满”,“管城子”是笔的别称,寓笔成而春满庭院之意。由宫中懋勤殿制成的待填描的消寒图,四周由木框插榫而成,并裱以纸绫。内值翰林诸臣人等,每年冬季都要填写这种“九九消寒图”,届时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起,逐日填涂,笔画中的空白处要注明当日的阴晴雨雪状况,如“晴冷微风”“万里无云”等描述之词。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完,冬尽则春来。
消寒图还可采用九个九笔画的汉字排列出葫芦型,空隙处写上一些通俗易懂的歌谣,线条由工整小楷诗文构成。因其形状酷似“中国结”,宛然曲折,令人兴趣大增。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葫芦型消寒图
此图是一幅用252个汉字首尾相接,连环而成的一个宝葫芦形状的消寒图。252个汉字分为36句,每句7个字,4句1段,内容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9个小圆圈内,写有“雁南飞哉,柳芽待春来”的诗句。这幅九九消寒图从圆圈内的双线字开始填描,九个大字,每字均九笔,一日描一笔,全诗完,九尽,图成。可谓构思巧妙,别出心裁。
阴阳鱼消寒图
溥仪小朝廷时期,还使用过“阴阳鱼”式的九九消寒图。这种玩法是将“九九消寒图”做成“井”字型,共九个方格:每格内有九个圆圈,共为八十一个圆圈,一天画一个圆圈,通过阴阳鱼的形状变换记录反映冬至以来九九八十一天每天的天气情况。阴阳鱼是太极图中间的部分,溥仪使用过的阴阳鱼图,由黑白两色组成,一半是黑,一半是白,构成阴阳相对,黑象征阴,白象征阳;黑白之间的界限是一条波动的曲线,造成静中有动,有分有合;在黑的一半中有一白眼,在白的一半中有一黑眼,充分体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无穷变化,因其形状似鱼,像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故名阴阳鱼。用阴阳鱼图案点画消寒图是有一定哲理的,阴阳鱼的“阴阳”转化与天气的阴晴变化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消寒图上的“上晴下阴”,不仅是晴天与阴天的客观记录,更代表着气温变化下寒冷与渐暖的感官感受。
九九消寒图消去的是一份寒冷,更是一份孤独和寂寞。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它同时也是一份简单的气象记录。根据九九消寒图,甚至能够推测出当年雨水的多寡和丰欠情况,可以说是研究旧时天文和气象的朴素存在。这种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填字游戏,希望能够给冬日里的您带去一丝温暖和慰藉。